Member Center
About us
Domestic health trends
01-26
值此辭舊迎新之際,我們向所有關心支持我司的社會各界人士和朋友們,致以節日的問候和衷心的祝福! 祝大家虎年大吉,虎虎生威,虎步龍行,虎變龍蒸。
11-20
在日前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開展的“栓不住,動起來”患教義診活動上,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管外科主任常光其教授介紹,靜脈血栓栓塞癥是個主要發生在腿部和肺部、具有致死性風險的疾病,如果腿部發生紅腫或者發熱等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該病發病率高、致殘率高 血栓形成是指在動脈或者靜脈中形成血栓,是三大致死性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和靜脈血栓栓塞癥)的根源。其中的靜脈血栓栓塞癥是指在腿部和肺部發生血栓,不像心臟病和中風那樣被人重視。 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提供的資料顯示:全球每16秒就有一人患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每37秒就有一人死于該病,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是最常見的院內死亡原因,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 但更可怕的是很多時候靜脈血栓形成了卻并沒有什么明顯的癥狀。一旦血栓脫落,栓子會隨血流到達肺部阻塞血管,發生非常兇險的肺栓塞,臨床醫生幾乎沒有時間去搶救患者,嚴重者可在1~2個小時內死亡,且度過危險期的患者中依然存在致死性肺栓塞的復發風險。 住院、手術、久坐是高危因素 住院、手術和久坐不動都會讓靜脈血栓的發生率提高;而且隨著近年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如今患靜脈血栓的人群中年輕人越來越多。很多年輕人飲食不注意,高脂肪、高膽固醇,不喜歡吃蔬菜愛吃肉,喝水少,造成血液黏稠,導致靜脈血栓的發病率增高。 另外,數據顯示,每靜坐一個小時,患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會增加10%,坐90多分鐘會使膝關節血液循環降低50%。這就意味著那些久坐不動的辦公室人群也處于風險當中。 下肢腫脹需馬上就醫 常光其介紹,靜脈血栓最明顯的癥狀就是下肢腫脹、疼痛、皮溫升高,因此一旦發現這些癥狀,最好馬上就醫,可以做血管超聲幫助診斷。 “很多患者反映,我逛街走路時間久了下肢也會疼痛腫脹啊?怎么區分呢?”常光其表示,走久了疼痛是以肌肉的疲勞為主,休息過后會好轉,與靜脈血栓的腫脹完全不同,靜脈血栓的特點是先腫脹,再有脹痛,這種痛不是很劇烈那種,是可以忍受的,主要以腫脹為主。如果小腿腫脹很久,休息過后也不能緩解,此時就要警惕靜脈血栓了。“最好是一發現腫脹就就醫,早期干預治療效果會好很多。” 另外,也要注意跟動脈血栓相鑒別。動脈血栓以下肢的劇烈疼痛為主,不腫脹或者腫脹不明顯,動脈血栓也很兇險,所以建議無論是腫脹還是疼痛,只要下肢出現不適癥狀就要第一時間去醫院就診。 很多患者就診時不知道該看什么科,常光其表示,應該掛急診外科,馬上啟動抗凝治療。 抗凝治療一旦啟動持續終身 但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又是可防可治的,早期發現并積極治療,預防肺栓塞的發生,可以顯著降低死亡率。 常光其建議,積極主動參與運動鍛煉,將有效減少血栓風險。如果長時間處于制動狀態,比如駕車或乘飛機進行長途旅行,甚至是在辦公桌前久坐,尤其是彎著膝關節,建議花一點時間站起來,伸展腿部,并且在附近走動一下,這對健康的血液循環是非常重要的。對于因病需要臥床的患者,主動活動下肢也非常必要,可以有效降低院內肺栓塞的發生。 至于治療,常光其表示,目前國內外臨床指南都指出,抗凝是預防和治療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石。需要提醒的是,抗凝治療一旦啟動就要持續終身,患者不可隨意停藥。
11-20
2005年,小品演員高秀敏因糖尿病并發的心肌梗塞驟然離世,年僅46歲。2006年,相聲藝術大師馬季因糖尿病引發的心肌梗塞死亡……實際上,約半數糖友死于心血管疾病。比死亡更令人恐懼的還有失明的風險。 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副院長、內分泌代謝科主任沈潔教授提醒,糖尿病不可怕,糖尿病的并發癥才可怕,我們應該警惕糖尿病心血管并發癥這一“無聲殺手”,注意隱藏在冰山下的危害。 日前,由中國醫師協會發起成立的國家標準化代謝性疾病管理中心(以下簡稱MMC),在利用人工智能實現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篩查的同時,還推出了一套基于大數據的心血管病風險預測系統——中國代謝疾病健康指數,以期實現對于糖尿病并發癥的早篩早診。 糖有多傷“心”? 只需測6個參數 眾所周知,心血管疾病起病急、危害大、預后差。殊不知,約七成糖友存在心血管高危的風險,糖友發生心血管事件風險是無糖尿病人群的2~4倍。 那么糖友如何才能盡早發現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呢?到目前為止,測代謝指數是一個可行的方法。 糖尿病本質上是一種以高血糖為表現的代謝性疾病,而代謝指數正是通過對糖友代謝水平的計算來評估其3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2型糖尿病患者只需輸入性別、年齡、血壓、血糖、血脂以及體重這6項信息,系統就可以計算出代謝性疾病指數。 得分越低,代表心血管病風險越高,是名副其實的“傷心指數”:0~9分的人群3年內發生心血管疾病概率高至18.75%,而90~100分的人群風險則降低至0.12%。 遠離并發癥 飲食、運動、治療三步走 2型糖尿病患者通過代謝指數知道了自己心血管并發癥的風險后,可以從平衡飲食、適當運動、合理治療這三個方面來達到遠離心血管并發癥的目的。 首先飲食上,患者不能只吃某幾種低糖的食物,而是要在選擇多樣化食物的基礎上,多吃高纖維的膳食。同時戒煙、節制飲酒、限制鈉鹽、少食多餐。 其次, 體育鍛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肺功能,促進全身代謝,還可降低體重,增強免疫力,患者可以每天進行半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例如慢跑、散步,注意運動強度不可過大。 最后,飲食和運動都只能算是輔助療法,重點還在于合理的藥物治療。 相關鏈接: 為使更多糖友得到規范化診療,11月中旬,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等五家醫院將同時舉行義診活動,糖友可前往咨詢。 1.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時間: 11月14日15:00~16:30 地址:廣州市海珠區沙園路松鶴養老院(活動大廳)2.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時間:11月14日8:30~11:30地址: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門診大廳 3.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 時間:11月14日9:00~10:30 地址: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門診大廳 4.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時間:11月15日10:00~12:00 地址:廣東藥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和院區門診5.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時間:11月15日9:00~11:00地址:廣州市天河區華景東路216號翰景路口公車站旁
11-20
天氣轉涼,嬰幼兒的健康又迎來“多事之秋”:秋季腹瀉、手足口、流感等常見的兒科傳染病又將迎來發病高峰。而發燒就是這些疾病的最常見癥狀。日前,在廣東省醫療安全協會臨床安全用藥分會成立大會上,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主任藥師何艷玲介紹了兒童容易濫用的幾大類藥物,其中大多數都和孩子發燒有關。 1.抗生素 感冒發燒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兒科疾病。為求孩子快點退燒而使用大環內酯類、頭孢菌素類、青霉素類等抗生素,當心造成濫用,對病情沒有幫助不說,更可能導致孩子體內菌群耐藥。 何艷玲介紹,感冒至少有92%與病毒感染有關,所以對于大部分的感冒來說抗生素是沒用的。除此之外,流感、手足口病以及大部分的秋季腹瀉等,這些兒童常見疾病也由病毒引起。在沒有明確細菌感染的實驗室檢查結果情況下,僅僅憑發燒體征就使用抗菌藥物是不恰當的。 另外,由于心急想孩子快點好,在沒有明確細菌感染的實驗室檢查結果情況下,僅僅憑發燒體征就使用抗菌藥或盲目使用高檔、昂貴抗生素,也屬于抗生素濫用。 2.糖皮質激素 一大醫院兒科主任曾經接到過一條讓其哭笑不得的投訴。一個患兒家長抱怨說:“你的水平還不如我們村醫。我們那里打一針可以幾天不發燒,你這個藥吃了還是反復燒。”其中提到的“針”,很可能就是糖皮質激素。 何艷玲介紹,糖皮質激素“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用好了可以救命,但是對于沒有明確診斷、僅僅是因為發燒就隨意使用糖皮質激素類作為退燒手段,效果確實立竿見影,但卻可能掩蓋了真正的病因。因為發熱除了感染,還可能是其他疾病的表現,假如強行用激素把發燒“壓下去”,有可能會掩蓋其他惡性疾病,導致病情惡化的結果。 3.解熱鎮痛類藥物 何艷玲介紹,解熱鎮痛類藥物是常用的兒童退熱藥,然而臨床上常見過于依賴藥物退熱、沒有達到服藥間隔就服用退燒藥或者多種退熱藥不合理聯用等問題。 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兒童退熱常用藥。但有的家長在孩子服用對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其中一種效果不理想時,會讓孩子交替服用兩種藥物。“現在很多指南都已否定了這種做法。”何艷玲說,如果吃了過多退熱藥而沒有及時補充水分,容易造成孩子脫水。 家長讓孩子服用不同的復方感冒藥時,也可能因為不同藥物中含有相同成分而導致用藥過量。而且多數解熱鎮痛類藥物長期使用都有肝毒性,嬰幼兒尤其是三四個月以下的孩子,不建議長時間、頻繁地使用退燒藥降溫。 專家表示,家長們有必要對孩子發熱有正確的認識。發熱本身不是一種病,而是疾病的癥狀,孩子們易得上呼吸道感染、腸胃炎、手足口病等等,發熱都可能是其中一種癥狀。也因此,發熱的癥狀會如此常見。退熱藥作用只是把孩子的體溫降下來,但不針對引起發熱的病因。“是退熱重要還是解決病因重要?”何艷玲表示,退熱只是治標,反復高熱要積極地尋找病因,假如強求快速退熱,一些重要的病因反而會被掩蓋。 4.輸液 何艷玲表示,對于上呼吸道感染來說,口服藥物和輸液的效果沒有顯著差異。而且數據顯示,靜脈給藥引起的潛在不良反應率在兒童用不良反應中達一半,“除非孩子沒有口服藥物的能力,或者自身營養狀態很差,否則不要隨意開放靜脈。” 5.中成藥注射劑 合格的中成藥注射劑,為何不建議給孩子用?何艷玲表示,中成藥注射劑中的成分復雜,制劑質量穩定性不易保證,和西藥配伍容易引起過敏性休克,為了退熱、化痰等就開放靜脈注射中成藥注射劑,風險和收益比“不劃算”。 6.營養劑 何艷玲說,在兒科門診常常看到一些家長,孩子只是普通上呼吸道感染,但希望醫生開一些免疫功能調節劑給孩子“加強抵抗力”, “孩子要靠不斷戰勝外界病菌來產生自身的抗體,怎么能為了不感冒發燒而用藥呢?這是不可能的,也是一廂情愿的。” 她也不建議給孩子服用標榜增高與益智類的藥物或者服用中藥進補,“過度干預孩子生長發育結果是害了孩子”。